策略模式简介
策略模式一直程序开发中,最常用的模式之一;它的功能就是定义了一系列的算法,这些算法定义着公共的接口,所以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替换。这使得我们在开发过程中,若有新的策略需要扩展时,程序变的很容易开发。下面是策略模式的结构示意图:
从结构示意图中,我们能清楚的感受到,策略模式的巧妙之处就是将变化的东西(这里我们称之为算法)通过定义一个相同的公共的接口封装且隔离;以不同的策略实现相同的接口,使程序能够完成各种任务的同时,让上层的编程针对接口,实现不变,也不关心其调用的是哪种策略。
上下文的引入
然而在实际开发中,我们的需求往往不会像结构示意图那样,如此简单、如此simple。实际较为常见的情况就是:上层的调用需要与接口之间有一定的交互。交互的可能是一些属性,或是一些方法。这样的交互往往会让接口变的难以调用;于是上下文的引入就是势在必行。将相关的属性或一些公共的方法封装到上下文中,让上下文去和接口进行复杂的交互。而上层的调用只需要跟上下文打交道就可以。下面有包含上下文的策略模式结构示意图:
仔细看看两个结构示意图的变化,其实不外乎将变的东西和不变的东西进行封装与隔离,这样不变的东西能够尽可能的减小其变化,而变的东西更容易修改或扩充;其实这也正是软件设计的基本原则。
透过示意图,我们上下文对象,将自己传递给接口,方便接口调取它的属性与方法,以完成交互。如此将前面提到的交互的行为提取出来,封装在自己内部,对上层提供统一调用方法。也正是将变化与不变封装且隔离。
延迟设计与内部类
正如前面提到的,上下文中封装了上层调用类与接口间的交互;但这些交互有个前提,那就是它们能被抽象出来。另一些交互在我们的业务需求中无法被抽象出来。换句话说,这些交互,就是要延迟到上层调用内中来设计与实现的。在这种情况下:上层调用类与接口的某个策略的实现往往是紧耦合的、并且它们是一对一。
要完成它们之间的这种交互,设计它们间通讯的方法,会让代码变杂乱,同时也增加了调用接口的难度。
这时内部类的优势可以在此发挥:我们将接口的实现类放到上层调用类中,变成上层调用类的一个内部类;由于内部类可以任意调用其外部类的属性和方法的特性。它们能直接的无阻碍的通讯,完全不同设计多余的接口方法来完成交互;如此一来也正好符合它们一对一的关系。下面是我简单写的一个小Demo:
策略接口:
/** * 策略算法接口 * Breath_L * */public interface Strategy { public void doStrategy(Context cont);}
上下文类:
/** * 上下文类 * Breath_L * */public class Context { private String baseTxt; private Strategy strategy; public Context(String baseTxt, Strategy strategy){ this.baseTxt = baseTxt; this.strategy = strategy; } /** * 暴露给上层对象调用的方法 */ public void doStrategyNow(){ //公共逻辑... System.out.println(baseTxt); strategy.doStrategy(this); //公共逻辑... }}
上层调用类:
public class TopGetter { public Strategy in_strategy; public Context context; public TopGetter(){ in_strategy = new Strategy(){ @Override public void doStrategy(Context cont) { System.out.println(beDependent()); } }; context = new Context("Hello World !", in_strategy); } private String beDependent(){ return "We will rock you !"; } public void startHere(){ context.doStrategyNow(); }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{ TopGetter topGetter = new TopGetter(); topGetter.startHere(); }}
仔细思考上下文和内部类,它们算是策略模式在封装和隔离变与不变的东西时,的一个深入设计。万变不离其中的还是软件设计的基本原则。还是那句话:没有最完美的设计,只有最符合业务的实现。也许此刻的思考只是符合我最近的业务,不怕见笑,做一下记录与分享。
原创博客,转载请注明: